2011年2月14日 星期一

山林小小學:生活、地景、空間實踐

-感謝大社、好茶、瑪家部落、來自Rinari及各地的部落青年、部落的老朋友們、達瓦蘭人文協會陪讀班、好茶青年會、魯凱青年行動小組、世界展望會、各位到場協助或隔空祝福的朋友們...
DSC06223
禮納里家屋一瞥 圖片來源:呂苡榕
落教育的一切都不脫離生活,也不能離開空間實踐。山林小小學第一天的課程就是有關認識你我他,認識你從哪裡來,我從哪裡來,從前你住在這裡而我住在那裏,現在我們都住在禮納里。小孩子們童言童語,卻是很清楚地知道,誰是好茶的,誰是瑪家的,而那些讓志工老師們載來的孩子們,應該都是大社的,因為大社在禮納里基地最北方,距離好茶這廂步行還需十至二十分鐘
大社、瑪家、好茶三個部落在2010年底搬進了禮納里,可這住進了五百多戶人家的地方,仍沒有公共設施和社區空間,教會、課輔、社區活動......任何公共活動,都沒有空間可容納,除非借用私人家屋的客廳,例如達瓦蘭人文協會陪讀班,只能利用開放空間搭建臨時空間。在這情況下,山林小小學只能和私人商議,借用空間搭建棚架以求遮風蔽日。
棚子一搭,也才體驗了禮納里是個風大的地方,一如長輩們所言,排灣族人從前並不認為這是個最合適居住之地。強風吹倒了三面開放的棚架,只得趕忙匆匆轉移陣地,借用可樂家和陳美惠老師家之間的草地,搭起第二個棚子。一面是道路,即古茶柏安巷,一面是滯洪池旁的荒地,植被已經整平,黃土一片,唯遠處有山。
對三個古老的部落來說,這兒還是一片陌生的黃土,還沒有人有把握作物在這兒會長成什麼樣的味道,或樹會長得多綠多高。興建工程移去了原來的植被,大幅改造了原來的地貌,現時乍看如度假村木屋群的禮納里,是個容易讓人迷失方向的地方。山林小小學工作人員和部落朋友們常透過電話互相詢問:「你在哪裡?」「在好茶,就是上面那邊,第二條巷子右手邊地一家...」「上面?那邊不是下面嗎?」在還沒有清晰地景構成的聚落中,指認成了一個需要重新建立學習的過程。







山林小小學有編織課程,需要月桃莖、紅藜、羊齒蕨等自然素材,在過往應是家家戶戶周邊隨手可得的材料,在耕地缺乏的新家園,這些都需要刻意採取,甚至由授課的馬老師由自己位在他處的庭院採集帶來。媽媽也是好茶人的馬老師說:「這些應該是隨手摘、隨手作,先用眼睛觀察、了解身邊有哪些植物在生長變化......如果沒有這些環境,很不容易教孩子們.....」製作花環,從觀察地景開始,配合自己的身分、心情、場合,一連串的動作毋寧是自然與人文交織的地景實踐。
還有「聽聽土地母親」的課程,來自大社的vuvu、青年帶三個部落的孩子們走長長的路,才有機會讓好茶的孩子們踏上大社的土壤,讓瑪家的孩子們在大社澆水灌溉,植下一顆可能長成青青綠芽的花生。這樣的學習需要一方土,還需要一條遍是植栽草木的山路,在還沒有大樹成蔭的禮納里,憑著豐沛的人文記憶,vuvu領著孩子們,竟是以想像力踩出這條山路。豔陽天下的孩子們難免不耐辛苦,但一個個挨到最後一刻的孩子們,小心翼翼地放下他們的花生,覆上黃土,那樣的認真表情實在是令人動容。


DSC06423
大社VUVU解說沿路的植物。圖片來源:呂苡榕
DSC06539
好茶其老蔣登貴示範生火。圖片來源:呂苡榕
最後一天的魯凱族烤餅祭wacapi,竟是能讓荒土幻化出神聖莊嚴的氛圍。有人、有記憶,空間凝聚,文化生命於是現形。由好茶部落耆老和青年人示範的生命祭,是只有部落男性才能參與的祭典,傳統上需要離開部落,越遠越好,最好在隱密的森林中。限於現有的環境,以及教學之便,耆老帶著青年選定了禮納里好茶部落邊緣的一方黃土地,費盡苦心地由他處運來木材、石板,備妥蕉葉,才能開始。這備料不易的過程將是日後部落進行祭儀一再需要面對的難題--去哪裡找這些材料?去哪裡好好地準備一個莊嚴溫柔的wacapi,讓祖靈記憶把祝福傳達給每一個長大成人的孩子?
無數的空間問題在人們行走移動中浮現,需要人的參與,也唯有時間能給最好的答案。「山林小小學」作為一種地景實踐行動,我們期待時光流動中,孩子們能在部落長輩的呵護下得到文化的滋潤和祝福,充滿信心的長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