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5日 星期二

剪報/ 原視野:原住民族師資斷層問題

轉載自立報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3879

■馬要‧夫度
在一個餐敘上認識一位原鄉的國小校長,私底下和他談了許多目前原住民族教育所面臨的問題。由於我們都曾在原鄉擔任過老師,他對原鄉教師的現況特別憂慮,尤其是原鄉學校中原住民籍教師的「斷層」問題。
這也是我一直很關心的議題,尤其自己也是師範體系出身,在美國修讀的博士學程也是「師資培育」,這幾年觀察國內的師資培育,不僅發現原住民族師資培育有問題,我國整體師資培育制度也面臨相當大的挑戰。

過去政府長期保障及培育原住民籍學生進入師範體系就讀,造就了不少原鄉的教育人才,承擔起部落教育的責任,不過這樣的情況,因為制度的變革,而產生了變化。
自1984年《師資培育法》公佈實施後,我國師資培育的管道大開,不再由「傳統」師範院校培育師資,而是開放給一般大學開設師資培育學程,供學生修讀,修畢學分後,再經檢定和甄試,成為學校正式教師。
政策的原意是希望能夠儲備足夠的師資,產生去蕪存菁的效益,但因為沒有考慮到近年來少子化的趨勢,師資需求逐年遞減,而大量培育師資的情況下,每年都有數萬的「流浪教師」為謀得教職,南北奔波,一校考過一校。
對於我們這些過去師範體系出身的老師而言,不免對他們的遭遇寄予同情,也感慨政府在政策上因思慮不周所造成的影響,何其深遠!
師資良窳關係著學生的學習成效,原住民族地區多屬偏遠,特別需要具高度熱忱、專業,並認同原住民族文化的師資。因此,如何培育民族教育師資,就成為原住民族教育中的重要課題。
不少國際上的原住民族已發展出原住民族教育的師資培育課程或學程,在職前訓練中尤其注重原住民族歷史、文化及傳統價值等課程的學習,並在原住民族學校進行試教或實習,提升教師文化認知素養。
例 如加拿大紐芳蘭紀念大學在1977年設置的師資培育計畫,學程提供20門課程,其中14門在部落社區中學習部落有關的人文與地理環境;昆士大學的原住民師 資培育計畫,則積極招募有志教學的原住民學生,在部落社區委員會的主導下,與大學共同規劃符合部落學校所需的師資培育學程。
澳洲北領地政府(Northern Territory Government)則提供各式獎助學金,來吸引優秀的原住民青年進入教學領域,例如「增聘原住民教育方案」旨在協助北方領域原住民青年修讀教育專業學程,並至部落學校服務。
美國新墨西哥大學及亞歷桑納大學除規劃以原住民文化為核心課程的學程外,亦提供在職教師適當的專業發展課程,提升原住民學校教師的教學知能與文化素養。
(中研院民族所助研究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