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3日 星期三

長榮百合小學甄選師資結果相關報導

屏東縣政府教育處新聞稿
聯 絡 人:林淑真、彭瓊慧

聯絡電話:7320415-3611、3617 發稿日期:100.2.21
長榮百合國小甄選師資出爐
長榮百合國小為本縣理念學校,位處原住民山林部落(瑪家農場),其具有的實驗性質為本縣乃至全國特有,因此受到各界的關注。繼去年12月29日完成籌備主任遴選之後,於今年2月1日開始公告教師甄選訊息。此訊息引動了眾多本縣現職優秀教師躍試的心情,期加入此新學校團隊,讓內心的教育理想可以具體實踐。依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評審委員會設置辦法之規定,新設立學校無法依規定組成本會前,得由校長(籌備主任)聘請地方教師會代表、社(學)區公正人士或其他相關人員組成遴選委員會,報經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定,辦理教師初聘相關工作。經過了半個多月的徵求,此次共有25位優秀現職國小教師參加甄選,共選出了蔡國興(南和國小)、吳進源(內埔國小)、白雅萍(牡丹國小)、何秀珍(隘寮國小)、唐耀明(大社分校)、楊美蓮(三地國小)、陳慶林(古華國小)、楊珮詩(三地國小)、蘇純慧(東興國小)等九位老師。

2011年2月19日 星期六

山林小學:由「部落學歷」來思考當代學校教育的問題

借用台東縣桃源國小鄭漢文校長的用詞「部落學歷」,山林小學行動想分享幾個我們以為很重要的概念。這牽涉了兩個方向的思考,一來是部落學校教育應致力於進用具備部落學歷的教師人才,其次是學校教育的推動應該和部落合作,盡力促進「部落學歷」的養成,超越體制教育一般學歷/力的培育。
「部落學歷」是什麼?以鄭校長的原意,它意指部落中,一位個性成熟、具備部落倫理、文化素養的青年,必須有具體的體驗和實踐,在特定過程中得到部落長者、領袖的集體認可,所需要的經歷和實踐成果。鄭校長舉蘭嶼達悟人造屋、造船為例,說明一個達悟人如果曾經參與造大船,行下水儀式,或可視為拿到了部落學歷認可的博士。造船不僅是造一艘船,還牽涉到造船所需的文化、生態知識,需要累積技術,還需經歷綿密的社會互動,更重要地,需要經過由部落集體參與、認可的儀式過程。這個例子具體地說明了部落教育文化養成重視「手動實作」、「公共參與」,教、學都發生在這些共同參與的過程中。這也讓我們反思一般體制教育中,過度重視個人成就、考試評量、記憶性的知識背誦而非手動實作、公共參與的實踐。在山林小小學的嘗試中,由魯凱耆老、青年,共同帶領孩子們操作「生命祭」(wa capi)的過程中,就是一個最好的示範。它展現了部落教育的現場,是這樣一個需要身體經驗、教和學在幾個世代間同時發生,藉由一年一年的參與演練,逐漸加深累積文化經驗的積累,以現代語言來說,也就是學習的體驗。(可參考立報相關報導)


由「部落學歷」切入,我們認為部落教育的核心概念之一,就是人的養成和部落社會發展的密切相繫。這個過程同時攸關個人和族群的認同感和自信心,相互牽繫。


2011年2月14日 星期一

立報「山林小小學」專題報導

山林小小學系列1:山林小學 留下部落之根

山林小小學系列2:部落傳承永保文化之美

山林小小學:生活、地景、空間實踐

-感謝大社、好茶、瑪家部落、來自Rinari及各地的部落青年、部落的老朋友們、達瓦蘭人文協會陪讀班、好茶青年會、魯凱青年行動小組、世界展望會、各位到場協助或隔空祝福的朋友們...
DSC06223
禮納里家屋一瞥 圖片來源:呂苡榕
落教育的一切都不脫離生活,也不能離開空間實踐。山林小小學第一天的課程就是有關認識你我他,認識你從哪裡來,我從哪裡來,從前你住在這裡而我住在那裏,現在我們都住在禮納里。小孩子們童言童語,卻是很清楚地知道,誰是好茶的,誰是瑪家的,而那些讓志工老師們載來的孩子們,應該都是大社的,因為大社在禮納里基地最北方,距離好茶這廂步行還需十至二十分鐘
大社、瑪家、好茶三個部落在2010年底搬進了禮納里,可這住進了五百多戶人家的地方,仍沒有公共設施和社區空間,教會、課輔、社區活動......任何公共活動,都沒有空間可容納,除非借用私人家屋的客廳,例如達瓦蘭人文協會陪讀班,只能利用開放空間搭建臨時空間。在這情況下,山林小小學只能和私人商議,借用空間搭建棚架以求遮風蔽日。
棚子一搭,也才體驗了禮納里是個風大的地方,一如長輩們所言,排灣族人從前並不認為這是個最合適居住之地。強風吹倒了三面開放的棚架,只得趕忙匆匆轉移陣地,借用可樂家和陳美惠老師家之間的草地,搭起第二個棚子。一面是道路,即古茶柏安巷,一面是滯洪池旁的荒地,植被已經整平,黃土一片,唯遠處有山。
對三個古老的部落來說,這兒還是一片陌生的黃土,還沒有人有把握作物在這兒會長成什麼樣的味道,或樹會長得多綠多高。興建工程移去了原來的植被,大幅改造了原來的地貌,現時乍看如度假村木屋群的禮納里,是個容易讓人迷失方向的地方。山林小小學工作人員和部落朋友們常透過電話互相詢問:「你在哪裡?」「在好茶,就是上面那邊,第二條巷子右手邊地一家...」「上面?那邊不是下面嗎?」在還沒有清晰地景構成的聚落中,指認成了一個需要重新建立學習的過程。







2011年2月12日 星期六

2011山林小小學:部落教育是這樣從部落開始的...

















2011山林小小學+青年工作坊+部落教育紀錄片放映

山林小小學相約在這年冬天,山櫻花花開的時候!
2011年冬季,將是三部落搬入新家園的第一個寒假,我們要把農場變成山林!雖然「回家的路」還在修,但是我們要把山林的故事和身體的記憶邀請到這片新的共同家園,從童言童語開始新的生命和文化延續,共譜山林課程的第一篇章。

2011年2月6日 星期日

山林小學:地景環境中的教育文化實踐行動

一、「山林小學」是行動、是理念
不少人直接或間接地聽聞「山林小學」相關活動,關心者往往追問,「山林小學要開始蓋了嗎?」這個問題其實並不成立,因山林小學並不只是一間學校更非限於校舍建築。對於台大建築與城鄉基金會(以下稱基金會),以及許多關心原住民教育課題的專家、部落人士來說,部落教育是長遠議題,關鍵在於部落的文化體制是否能獲得自主發展恢復的空間,充分獲得國家教育體系的授權,更重要地,獲得部落家長的認可和信心?換句話說,小學教育作為國民教育的第一線,是否能由暨有框架中鬆綁,漸漸回到原住民部落文化的母土,更緊密地銜接部落生活、家庭教育和自然山林?在基金會舉辦的系列座談中,中研院民族所助理研究員馬要‧夫度*表示,其實,現在部落學童都在接受體制外教育,真正根植於部落的「體制內教育」其實還沒有發展。若以其看法來看待「山林小學」,正是要致力於推動原住民部落「體制內教育」的生根、萌芽。
因此,「山林小學」應是串聯部落、山林和教育的一連串行動,在部落自主教育這一條漫長的路上,「山林小學」這張網絡,需要許多節點的實踐才能延展開來,尤其部落為主的發起更為重要。帶著上述期待,我們展開了山林小學行動,期望能透過瑪家農場新設小學來實踐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