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30日 星期四

山林小學座談〈二〉相關回應及報導


山林小學座談後,莫拉克新聞網的兩篇相關報導,其中第二篇有很清晰的討論重點摘要,值得錯過座談的朋友們一讀。

山林小學(1)部落需要什麼樣的校長?〈台邦‧撒沙勒〉

山林小學(2)部落教育:文化是在生活裡面來實踐。〈柯亞璇〉

2010年12月23日 星期四

「部落教育創生­-山、百合、琉璃珠的故鄉」山林小學座談下半場紀錄

教育與部落產業發展連接

由左至右:慈心國小張純淑女士、大社部落伊誕 巴瓦瓦隆藍色東港溪協會吳儷華總幹事教育處李達平科長
摘要:
本場次由教育處李達平科長大社部落伊誕巴瓦瓦隆先生藍色東港溪協會吳儷華總幹事慈心國小張純淑女士參與,由台大城鄉基金會劉可強教授主持分享討論在自身經驗孩子與老師的互動中學校與社區的居民互動或以社區營造的角度來看待如何連接發展、以及需回歸到珍貴的個人生命資產,重新反省真正的價值
詳細內容如下---

2010年12月21日 星期二

「部落教育創生­-山、百合、琉璃珠的故鄉」山林小學座談上半場紀錄

座談會上半場--教學經驗分享

由左至右:慈心國小張純淑女士崇蘭國小陳美惠老師民族國小張新榮校長中研院周惠民研究員
摘要:
第一場座談子題為教學經驗分享與課程規劃設計,邀請高雄縣民族國小張新榮校長、中研院周惠民研究員、屏東市崇蘭國小陳美惠老師、宜蘭慈心國小張純淑女士,由台大城鄉基金會陳育貞執行長主持,過程中與談人分享自身從事教育研究工作或教學中探索的經驗,並討論學校精神定位教育與生活節奏結合如何以文化回應教學,以及如何回歸到原住民本身自有的教育體制
詳細內容如下--

2010年12月18日 星期六

照片出爐~~「部落教育創生­-山、百合、琉璃珠的故鄉」山林小學座談

「部落教育創生­-山、百合、琉璃珠的故鄉」山林小學座談於周六圓滿結束,
現場豐富的分享與討論,讓我們在寒流來襲的日子裡仍感溫暖!












































更多精采照片請見以下連接
連接請按我

近期將有更多當天紀錄 請密切關注本站!!

2010年12月15日 星期三

新聞稿--夢築山林自然小學〔系列座談二〕部落教育創生_山、百合、琉璃珠的故鄉

新聞稿
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 『88災後重建計畫:山林小學』


夢築山林自然小學〔系列座談二〕 :
部落教育創生_山、百合、琉璃珠的故鄉

莫拉克風災一年後,99年12月25日即將在瑪家農場將舉行瑪家、大社、好茶
三部落居民的新家入住儀式,於此同時的,一座部落小學也正在籌設、興建中。這
座小學的硬體設施由張榮發基金會贊助經費、規劃設計,已於今年十一月展開施
工,預定明年八月招生。至於未來的教學體制與內涵...等軟體經營,則備受三個部
落居民及社會、教育各界的共同關切。

報導/ 長榮百合國小 急徵優質校長

請關心山林小學的朋友們密切注意校長遴選動態,報名時間有限。
更歡迎朋友們持續分享任何關於遴選或推動方向的意見,本工作計畫會努力把聲音傳達給馬上就要啟動運作的小學籌備處。


14/12/2010 聯合報新聞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88357

12/18 瑪家農場山林小學系列座談(二) :部落教育創生 —山、百合、琉璃珠的故鄉

由台大城鄉基金會主辦、屏東縣政府協辦的山林小學系列座談會,將於12/18(六)13:20舉行第二次座談,以「教學經驗分享~讓孩子在教學課程中體驗、學習部落的傳統智慧」、「從教育連接到部落產業發展」為主題,探討如何將教育課程結合部落傳統文化,同時培養孩子們未來的競爭力,並串聯部落的產業發展。

免報名,詳情可洽0988844190
座談會地點:山中天餐廳,三地門鄉中正路一段10-1號。

座談議程

時間:12/18(六) 下午
系列座談(二) 夢築山林自然小學:部落教育創生 —山、百合、琉璃珠的故鄉
1:20-1:50 報到

1:50-:3:15 (85分鐘) 場次A
教學經驗分享~讓孩子在教學課程中體驗、學習部落的傳統智慧
教學實例分享與討論
與談人:崇蘭國小陳美惠老師民族國小張新榮校長慈心國小張純淑女士中研院民族所周惠民研縣政府顏慶祥處長
3:15-3:30 休息/ 拼貼山林小學(教案設計討論進展)

3:30-4:40(70分鐘) 場次B
從教育連接到部落產業發展
與談人:伊誕 巴瓦瓦隆先生縣政府顏慶祥處長慈心國小張純淑女士

4:40-4:50 休息

4: 50-5:50 (60分鐘)場次C
大桌綜合討論

2010年11月4日 星期四

一賭為快! 10/24系列座談逐字紀錄 綜合摘要版本

10/24系列座談逐字紀錄(二): 夢逐山林自然小學: 跨部落對談山-水-祖先的智慧

第二場次
主持人: 台大城鄉所劉可強教授
與談者:屏東縣政府教育處顏慶祥處長、大仁科技大學台邦‧撒沙勒教授(好茶部落)、大社部落藝術家撒古流

主持人台大城鄉基金會劉可強教授
台邦‧撒沙勒教授、城鄉所劉可強教授、大社部落藝術家撒古流、屏東縣政府教育處顏慶祥處長、

Sasala, John.K.C. Liu, 撒古流

2010年10月30日 星期六

先睹為快! 10/24系列座談逐字紀錄(一): 夢逐山林自然小學: 跨部落對談山-水-祖先的智慧

城鄉基金會執行長陳育貞主持座談,與談來賓(由左至右)泰武國小伍麗華校長、仁和國小陳俊毓主任、陳育貞、三地國小陳再興校長、桃源國小鄭漢文校長
10/24座談第一場討論剪影:(由左至右)泰武國小伍麗華校長、仁和國小陳俊毓主任、台大城鄉基金會執行長陳育貞、三地國小陳再興校長、桃源國小鄭漢文校長

摘要:
第一場座談子題為「教育體制內外談教育改革」邀請了屏東三地國小陳再興校長、屏東泰武國小伍麗華校長、屏東仁和國小陳俊毓主任,以及台東縣延平鄉桃源國小鄭漢文校長,由台大城鄉基金會執行長陳育貞主持。討論部落教育改革必須觸及的眾多面向,需要制度上的突破來支持,包括校園空間和教育軟體緊密相關;開創性小學教育應有更開放的觀點來發展部落自主的教學論述,挑戰既有的教學評鑑、成績評分、學期、師資等等制度,尤其師資是一個關鍵;宗教、部落文化等以長時間生活經驗為基礎,在教育中如何被設計進去? 學校教育如何引入部落傳統智慧,讓耆老傳承更具體的在學校中發揮作用? 部落需要參與學校治理,並在課程上發展自然與文化共構,連結自然環境的學習架構。
第一場九十分鐘的完整對談紀錄如下。

2010年10月27日 星期三

先賭為快!10/24 台邦.撒沙勒教授分享的座談簡報

座談當天,撒沙勒教授以建一座山林小學:民族教育在瑪家農場的可行性為題,分享了目前民族教育在台灣的現況、各原住民族群母語能力嚴重流失等議題。完整座談簡報如下:






2010年10月25日 星期一

山林小學座談相關報導/ NewTalk - 要聞 - 生活 - 全台首座魯凱排灣實驗小學明年九月招生

新頭殼 newtalk 2010.10.25 蔣又寧/屏東報導 http://newtalk.tw/news_read.php?oid=9195
全台第一所真正以原住民教育為主體的屏東縣魯凱排灣實驗小學,11月動工,預計明年開放跨區招生,至於如何突破現行師資法令限制,納入耆老知識經驗傳承,成為最大挑戰。

莫拉克風災一年後,原本隸屬於三地國小大社分校,正好含蓋魯凱、排灣兩大族群,以及瑪家、大社、好茶三個部落等500戶人家。藉著這次災後重建機會,大社分校將遷移到瑪家農場,也將正式轉型為全台首座真正屬於原住民魯凱族、排灣族為主體的實驗學校。

校舍硬體建設由張榮發基金會贊助籌建,預計今年11月開始動工,明年秋天完工,可望在9月份正式對外招生。而首座的魯凱排灣實驗小學,將開放學籍,不限當地學童都可以報名入學,各年級預計只招收一班。

隨著硬體建設即將展開,如何落實真正以原住民文化為教育主體,由台大城鄉所主辦的「山林小學」系列座談昨天首度邀集教育界人士與地方耆老展開對話,而屏東縣教育處長顏慶祥也到場聆聽各界意見。屏東教育處長顏慶祥表示,由於這是全台首座以原住民為主體的實驗小學,初期可能以公辦公營「體制內改革」來推動,也不排除「公辦民營」的可能性,重點是要能找到「長期、穩定、專業」的團體經營。

與會者一致認為,「有部落才有學校。」如何將耆老的經驗智慧透過學校教育傳承給下一代,突破現行法令對師資資格認定限制,才是最大挑戰。此外,教學自主性和人事自主性都是必須考量的重點,制度的調整也需要努力來促進。

2010年10月23日 星期六

新聞稿/ 系列座談(一) 夢逐山林自然小學: 跨部落對談山-水-祖先的智慧

莫拉克風災一年瑪家農場的家屋興建已陸續完工並已完成一座小學的規劃設計,未來將是遷居瑪家農場各部落的兒童教育場所。這座小學,體制上三地國小大社分校,校園硬體設施由張榮發基金會贊助經費、規劃設計,計畫今年十一月展開施工,預定明年秋天完工啟用為此,小學的經營、教學的內涵...等軟體計劃,成為即將遷入瑪家農場的好茶、大社、瑪家三部落的共同關切。
這座承載著跨部落關切與期待的小學,未來將有魯凱、排灣兩個族群新苗在這裡學習與成長。多年來,期許學校落實部落文化傳承的夢想,是否有機會在這裡實現?是最受矚目的論題。在這個前提下,新校園的創建,需要超越目前硬體設施的框架,以開闊和長遠的視野去思考族群、乃至於跨族群教育的未來定位,以及,兒童基礎教育來復振部落文化生命的創新小學模式。同時,商討魯凱、排灣兩族群跨部落合作及參與的可能性促進教育創新、文化傳承。這是一個新的挑戰,卻是部落教育展開新頁的契機。
「山林小學」座談系列,即是在這一背景下,由台大城鄉基金會策劃,在屏東縣政府和一些部落組織、長期關切部落教育的朋友們的支持下推展的活動。此一座談系列,將邀請部落代表與人士、部落教育及教育改革專家及實踐者、政府單位代表,並開放給部落民眾及各界人士自由參加。創造多樣化對話的空間促進部落參與和跨領域的意見交流,一起探討瑪家農場小學的未來經營,在部落教育上尋求突破,建立原住民自立教育體系一起努力更期許「山林小學」這個寬廣多元的教育概念和行動實踐,不僅限於國小校園內的教學突破,更進一步推動學校教育跨出校園界線,結部落生活和山林、文化地景,結合部落智慧和多元實踐行動把教育帶到部落生活領域,從舊部落生活場所到未來的新家園。
十月廿四日的第一場座談會,將以受邀人士的前言為開場,期待引發部落朋友和各界觀點,對新小學的願景、部落教育的未來提出建言。包含三個子題: 1.跨部落的文化教育如何推展2.部落小學如何和傳統智慧連結3.部落長者如何成為小學教育的「智慧導師」?誠摯邀請關心部落教育的朋友們踴躍參加,一起討論部落自主教育的可能性。以瑪家農場部落教育案例為起點,持續關心災後部落教育議題。

新聞轉載/ 原民自治之路 何其艱難

     日前行政院院會通過《原住民族自治法》草案,送予立法院審議。此一法案普遍遭受學者、原住民團體的抗議,主要原因在於該草案之設計並未考慮到小族的主體性,以及原住民族發展經濟的可能。

案例轉載/ 結合社區 裁併校變身特色小學

http://news.pchome.com.tw/living/cna/20101020/index-
12875588886051418009.html
2010-10-20 15:14:48

雲林縣華南國小由於學生人數在30人以下,面臨裁併校危機,但在現任校長陳
清圳領導下,展開特色教學,結合社區發展,不但帶動社區產業,也讓學校變
成有70名學生的特色小學。

陳清圳原本在雲林縣的市區國小服務,推展環境教育。4年前,由於政府政策要
裁併100人以下的學校,其中學校人數30人以下者,列入雲林縣第1波裁併名
單,華南國小就是其中之一。

由於附近沒有小學,遭到當地民眾強力反彈,縣府在無法裁併情況下,只好尋
覓適當人選到任,改善學校經營,陳清圳就是在縣府再三請託下到當地服務。

陳清圳表示,華南國小的問題其實是整個社區的問題,當地老人看醫生,要走
1個小時才有公車站,所以往往都是忍到不能忍了,才共同包計程車下山看醫生
;社區也沒有圖書館、自來水系統等。

他感慨地說,學生上學,不是家長接送,就是老師接送,不然就是走路,「教
育資源少的可憐」。

陳清圳到任後,開始帶領學生展開特色教學。有學生將當地老人生活拍成紀錄
片,發現嚴重的醫療資源落差,因而找上縣府幫忙,沒想到縣府卻告訴學生
「找你們校長比較快」。

2010年10月17日 星期日

都是為了孩子─ 訪台東縣延平鄉桃源國小鄭漢文校長

桃源國小教室一隅   Shumei攝影
時間:10/11/2010
地點:台東縣延平鄉桃源國小

前言:
鄭漢文校長並不是原住民,但長期在部落學生為主的國小擔任校長,歷任蘭嶼東海國小、台東新興國小,目前服務於桃源國小,特別注重教育中的部落文化學習,以及教育和部落家庭生活的連結,他在台東新興國小推動原愛布工坊、漂流木工坊的經驗特別為人所稱道。為了借重他的經驗,我們安排了這次訪談,請他分享教育理念和策略作法。

---
從「跨部落」開始說起
鄭校長一開始就說:「很高興看到一個機會(意指瑪家農場小學),或許是上蒼的安排」。不過,他快切入重點,語重心長地說,這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尤其是要面對跨部落議題。

顯然這需要突破一般的部落教育觀點,鄭校長道:「因為不只是一個部落,這邊有典型的魯凱好茶部落,還有排灣大社、瑪家部落,文化、語言都有差異,要合在一起的時候,原先「部落教育」(註:以同質的族裔文化為主)的概念要如何省思?」不是以一個部落為主的部落教育,而是該怎麼發展為跨部落的原住民族教育?

鄭校長說:「如果為了融合,反而用中文作為中介,又回到漢民族教育,那就不好了。」

2010年10月8日 星期五

山林小學座談活動系列(一) 夢逐山林自然小學: 跨部落對談山-水-祖先的智慧

山林小學工作即將要推出第一個座談活動! 

將於10/24舉辦於屏東縣三地國小旁的「三地門鄉文化館」2樓多媒體視廳室
地址:屏東縣三地門鄉中正路2段110號

 歡迎關心部落教育的朋友們參加。
有任何問題請留言建議,我們將盡速回覆!



座談議程請參考以下連結:

2010年9月27日 星期一

山林小學部落小桌討論#1

前言:雖然這場在自然風的聚會並不是一個正式的部落說明會議,卻具有重大意義。第一次,我們能邀集到來自三個部落的朋友們同聚一堂,在桌邊交換彼此對於山林小學教育的想像,對於未來設置於瑪家農場的「長榮百合實驗國民小學」(暫定名稱,以下簡稱百合國小)之期待。

時間:0923
地點:屏東市自然風
與會者:大社部落田牧師夫婦、伊誕; 好茶部落代表李金龍、好茶部落青年會長/家長代表可樂、陳美惠老師; 瑪家部落徐代表、唐老師、城鄉基金會專案團隊

部落智慧:沒有圍牆的學校
「山林小學」是一個寬廣多元的教育概念和行動實踐,包括計畫在百合國小教學上有所突破,也包含致力推動百合國小的教學走出校園界線,連結部落生活和文化地景,以各種行動實踐把教育帶到部落生活領域,不論是未來的新居地或過去的舊社基地。在這個理解基礎上,當天大家談出了幾個相關的重要概念:「圍牆外的學校」、「沒有圍牆的學校」、由「部落智慧」出發的學校。


部落小學發想#1
討論當天的桌邊隨手記








2010年9月21日 星期二

夢想一個山林小學: 歸鄉之路

作者: 奧威尼.卡露斯( Auvini ‧ Kadresengan ,邱金士) 好茶部落/ 作家 / 21/09/2010

序言
自從於民國六十七年從舊好茶搬遷下來至新好茶以來,我們不僅失去了古人留下給我們的大地包括硬體文化例如石板屋和生活知識,我們的精神文化更徹底的摧毀了。從今年的獵人祭為例,徹底的被新宗教和政治化取代,而徹底扭曲古人原始設定的意義和價值。

對森林小學的展望
      我們因八一三和八八水災之所帶來的災禍而有幸地承蒙大社會的關心,不僅是已經有了遮陽避雨的地方,也很感激長榮集團之贊助,使我們的下一代有學習的好環境。這個新的長榮小學,無非是要建立一個統合教育,準備給下一代的孩子們如何進入大社會之大融爐,也感激教育局能突破以往的慣例,容許這個新興小學能有內化的空間--------森林小學。
        城鄉基金會提倡利用現有之原來舊好茶國小的場地,加以興建教室和整修外面空間。然後長榮小學在所安排既定的日子,讓學生上來學習蓋石板屋以外,還要學習山中生活的知識,培養山中求生的技能。除此之外,在學習山中生活,附帶教育給下一代如何認識大自然與文化的關係?甚至於從古蹟的意義,教育給孩子們如何尋求歷史文化?培養歷史觀而引生出思想:我為什麼存在?

2010年9月20日 星期一

一所部落的學校~長榮小學民族教育的初步構想

作者: 台邦.撒沙勒 (好茶部落/ 大仁科技大學休閒學院觀光事業系專任助理教授) 2010.09.17
 
原住民對於空間的分類與理解,以及自然資源的維護管理,自古以來有其獨特的傳統知識和倫理,得以保持自然環境的平衡和資源永續。但是國家力量介入之後,這些傳統的知識與管理體系即被摧毀,導致原住民遠離山林流落都市。甚至因為主流社會對其傳統狩獵文化與山林採集慣習的誤解,造林原住民背負森林劊子手的惡名。然而,極端氣候對山區部落或原住民族發展的衝擊,已是不可迴避之課題。參考世界各國許多案例經驗,我們認為莫拉克風災後的重建,需要考量文化重建與現代教育的連結,尤其傳統知識復振是部落重生缺一不可的重要命題。


對於未來長榮小學的定位與發展,我們建議政府跳脫現有體制的框框,嘗試建構一個連結傳統知識又有現代教育功能的實踐場域,讓風災下因為遷村及移住逐漸遠離部落的孩童得到與祖靈握手擁抱的契機。因此,我們建議無論課程及相關的教學活動,長榮小學不僅要邀請部落社區的耆老長輩參與,同時在可能的範圍下讓孩童可以快樂的學習祖先的智慧。在組織上,長榮小學應該大膽啟用非體制的教師,逐步實踐民族小學的理想。此外,未來應鼓勵孩童走出教室,讓山林河海成為一所活的學校,從生活中學習,把原住民的傳統倫理與規範秩序納入教學現場。最後,當局應該釋出權力,把教育權力還給部落,接納部落的祭典、儀式、語言為正式的課程項目。

2010年9月8日 星期三

慈心國小參訪(四): 有家才有學校

有家才有學校
如果制度上能有些突破,讓學校經營型態有了保障,師資則是另一個不小的工程。談到師資養成,張女士認為這是個促成「人的改變」的過程,老師、家長、孩子都因此共學過程而相互改變,進而影響地方環境的經營。

她以烏來國民中小學為例,談到前校長非常有熱誠想推廣以原住民文化特色為主的小學。該校曾經難得地來了一位原住民老師,後來這位老師和有心的校長都調走了,十分可惜。邱老師也分享了苗栗泰安象鼻部落案例,如何經過十幾年的考察,回復原始的編織藝術,當時著重編織藝術、組織有織女近三十位,文化復育同時結合了九二一災後重建,對部分參與者來說,還是個走出家暴陰影,加入部落文化新社群的變化過程。這些案例經驗所觸及的種種人事物,張女士分析:「遠超過『我的孩子需要受教育』的議題,還包括『生命、生活』的問題。」這樣提,這些背後的意義和價值才能支持我們的修法需求和驅動力(編註:意指山林小學計畫)。」又說,「當學校文化成形了,家、校之間的關係也就很明顯了」。
杜義雄家外芋頭
舊好茶家屋及屋外剛採收的芋頭 攝影:黃舒楣 2006.12

慈心國小參訪(三):有關體制突破的兩個議題:學校文化永續經營& 部落決策

討論過程中總涉及「體制需要突破」的討論,究竟這點和學校文化永續經營有什麼關係呢?如何把教育理念轉化為學校文化,落實在師資養成和學校經營上,透過張女士和邱亦叡老師(亦為前任校長)的分享,我們終於明白體制鬆綁後,每個節點才能充分環環相扣的道理,逐漸理解特許小學對於文化永續經營的態度,來自於人的持續耕耘,其核心社群關係非常不同於一般體制小學。
沒有操場的慈心國小,孩童們在草地上自由奔跑 攝影:李晏儒

2010年9月7日 星期二

宜蘭慈心國小參訪(二):教育改革場域的開展

慈心國小創校校長張女士娓娓道來推動歷程  攝影:李晏儒

改革想法的開始
此行來到慈心國小,有個主要目的在於了解當時慈心國小推動成功的種種條件,社會環境、地方政府的態度,當時開創者所做的關鍵性的突破,掌握這些經驗後,我們希望能就屏東現況,逐漸釐清可行的推動方向及策略。

我想,所有在席者應該都希望那個下午能再長一些,能讓我們把慈心國小漫長又精采的推動過程聽得更仔細點。一路行來,張純淑女士(慈心國小創校校長)對於教育的熱誠,以及這多年來民間力量能聚集在宜蘭慈心,共同完成種種突破,實在讓人折服。

張女士一開場就說:「我常常覺得,怎麼我當學生的時候(教育)就是這個樣子,怎麼我教書了還是這個樣子?」

2010年9月5日 星期日

宜蘭慈心國小參訪(一): 挑戰教育想像的慈心國小

渾然有機的校園環境和人群,學習的空間沒有界線

我們一行人終於來到宜蘭冬山。抵達慈心國小的第一個印象就是一眼綠意盎然,浪漫又愉快的校園空間,繽紛的色塊讓校園建築立面顯得很活潑,長長的蔓藤攀附在窗簷和陽台,隨風飄動,讓校園環境顯得柔軟且充滿生機。教室大樓前的綠草如茵,有兩個小朋友和老師在一棵大樹下,不知道在討論什麼,但看起來非常的舒適愉快。

長廊上各個小角落有家長和老師們在工作或交談。教室中或教室外的孩子都很專注於手上的事務,或者精神奕奕的表達。


慈心國小主要校舍 攝影:李晏儒
善用閒置校舍的教室空間 攝影:李晏儒

學習就在大樹下 攝影:李晏儒

所有在慈心國小中我們可見的人們,包括學生、教師或家長,好像都很投入當下的某一件事,乍看很不同於刻板印象中的小學教育活動,然而每一小群落都構成了這個校園整體生機的一部分。空間和人的互動在這個校園環境中似乎完全沒有僵硬的界線。

2010年8月26日 星期四

案例/ 宜蘭縣人文國小的籌備歷史

2001年,宜蘭縣的人文國小和慈心國小同時獲選為首批公辦民營學校,由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籌辦,以藝術、人文為教學主軸,結合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的各項教學、研究成果,支援學校各項教學活動。詳細的籌備歷史可見該校網頁...
人文國小對於「學習權」和「成長」有其清楚的界定:
"本校試圖耤由教育基本法強調學習權的角度切入,以每一位學子學習的欲望都能獲得滿足與提昇,當成學校課程的總體目標,將「成長」界定為「每一位學子在學校裡頭都能獲得學習的滿足感,同時又能將因為學習所帶來的心智、情意、或動作技能上的改變,適切地表現於日常生活之中的一種不斷累積與調整的過程」,而「成就」便是「本校全體員工,工作投入後所造成的上述情境的具體展現」。"
該校網頁上分享有其歷年課表: 包括家族課程、領域課程等等

2010年8月25日 星期三

體制內求突破的案例: 花蓮縣秀林鄉西寶國小

體制內的森林小學:
西寶國小位於太魯閣國家公園,乃一所體制內的森林教育實驗學校,原為秀林鄉富世國小之西寶分校。

西寶所在的特殊地理位置與擁有多元的文化背景,適合推展教育實驗及開放教育的教學變革,花蓮縣政府教育局評估其教育環境具備「森林小學」的條件,因此專家學者及一群有心的教育工作者共同研商西寶成為森林小學的計畫,經過將近一年的評估,決定將西寶分校提升為「西寶實驗小學」,以此作為花蓮縣教育改革的起點。(來源: 西寶國小網站

2010年8月13日 星期五

剪報/聰明看媒體 特色學校出奇招

"【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為培養學生媒體識讀能力,讓媒體素養向下扎根,教育部委託世新大學辦理「國中小學媒體素養教育推廣計畫」,選中8名中小學作為特色中心推廣區域媒體素養教育。目前8所學校已完成中期推廣與教學工作,15日教育部舉辦期中工作會議,8所學校分享成果,也提出面臨的困難,謀求解決之道。
世新大學辦理種子教師培育外,也配合特色中心需求規劃4次媒體近用的輔導課程,由講師前往各地學校,輔導學校師生如何成為一個小小媒體人。"

2010年8月4日 星期三

剪報/ 原住民災區的教育困境:小孩的權益,沒有被考量進去。

原住民災區的教育困境:小孩的權益,沒有被考量進去。
轉自莫拉克獨立新聞網 作者柯亞璇
"目前霧台鄉部分就讀幼稚班原住民學童,因為風災的影響,都暫時就近轉入山下安置中心附近的托育班就讀。服務於財團法人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的江瑛表示,災後的服務經驗中發現,家庭以及對部落的關係裡,最基本的支持都還沒辦法提供,部落族人暫時安遷到山下,小孩根本也沒有選擇的權利,為了生活,都只能暫時轉學到山下的學校念書。「八八風災,小孩的權益,沒有被考量進去。」在部落托育的經驗中,江瑛也提到,「部落托育」並不只是在學前教育關心的這一個環節,而是部落小孩與婦女關係的處理。部落教育裡目前最明顯的問題就是,小孩學前教育的最基本照顧都沒辦法顧到,又怎麼繼續去談原住民教育的未來?"

剪報/ 關於另類小學推動的相關剪報

無聲教改 ──公辦民營另類小學
"真正的公辦民營學校,則在2002年由宜蘭教育局拔得頭籌,縣府公佈「宜蘭縣屬國民中小學委託私人辦理自治條例」,釋出兩座裁廢國小徵求民間參與,於是原本以「在家自學」方式經營的冬山鄉慈心華德福國小,和頭城鎮的人文國小,同時成為台灣公辦民營的第一棒。
所謂的公辦民營,是由公家提供校地、校舍硬體,以及等同於公立學校標準的經費補助;而教育理念和內容則交由承辦機構自主規劃執行。由新竹師範學院音樂系教授孫德珍成立的私立雅歌實驗小學,也在2003年與公立的新竹縣大坪國小合併,成為台灣第三所公辦民營國小。
「孩子應該跟各種階層的孩子相處,」慈心華德福國小校長張淑純指出,德國系統的華德福學校,全世界共有七百多所,台中也有私立華德福小學,但學費昂貴;宜蘭改採公辦民營,讓低收入戶家庭也有選擇另類學校的權利,學校教學也趨向平民化、正常化。"

根留部落─司馬庫斯人力保部落小學
司馬庫斯吶喊 校留部落 別讓孩子再流浪

八八水患後教育設施重建計劃: 部落文化 、生存智慧、 生態教育、兒童學習

夢想一個山林小學
為了推動建立一所正式教育體制內的原住民文化小學,在這個網誌我們透過分享準備工作經驗,期待擴大參與及相關討論。


莫拉克風災後,張榮發基金會認養了三地門國小大社分校的硬體重建工作(可參考相關報導),將於瑪家農場興建,預計最快在2011年開始招生。


瑪家農場未來將是好茶、大社、瑪家三個部落的重建家園,這個新的小學將成為三個部落的小孩們最近便的教育資源,擔任災後部落重建課題中最基本也最核心的教育責任。學校教育必須回應新的挑戰,包括如何透過基礎教育來延續重建中的部落文化生命? 魯凱、排灣跨族群與跨步落互動的複雜性如何協調共存? 這些挑戰是困難題目,卻也是部落教育展開新頁的契機。

2010年7月30日 星期五

山林小學是什麼?

山林小學有什麼特色?
為什麼要發展不同的教學和治學方向?
為什麼要在莫拉克風災後來推動這件事?

我們相信在推動過程中,這個答案將不斷地變化,倚賴各部落夥伴與關心部落文化、教育的朋友們一起來參與,共同逐夢。

山林小學可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