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7日 星期一

山林小學部落小桌討論#1

前言:雖然這場在自然風的聚會並不是一個正式的部落說明會議,卻具有重大意義。第一次,我們能邀集到來自三個部落的朋友們同聚一堂,在桌邊交換彼此對於山林小學教育的想像,對於未來設置於瑪家農場的「長榮百合實驗國民小學」(暫定名稱,以下簡稱百合國小)之期待。

時間:0923
地點:屏東市自然風
與會者:大社部落田牧師夫婦、伊誕; 好茶部落代表李金龍、好茶部落青年會長/家長代表可樂、陳美惠老師; 瑪家部落徐代表、唐老師、城鄉基金會專案團隊

部落智慧:沒有圍牆的學校
「山林小學」是一個寬廣多元的教育概念和行動實踐,包括計畫在百合國小教學上有所突破,也包含致力推動百合國小的教學走出校園界線,連結部落生活和文化地景,以各種行動實踐把教育帶到部落生活領域,不論是未來的新居地或過去的舊社基地。在這個理解基礎上,當天大家談出了幾個相關的重要概念:「圍牆外的學校」、「沒有圍牆的學校」、由「部落智慧」出發的學校。


部落小學發想#1
討論當天的桌邊隨手記








學習應從環境經驗出發
對於教學的突破,來自好茶部落、任教於崇蘭國小音樂科的陳美惠老師首先建議,教育內容上一定要和「環境經驗」有所連結,教育材料中所引用的案例和指涉,必須和孩子們的生活環境密切相關,而不是讓他們學習著陌生又缺乏關連的文化事物。這個重要原則,可以應用到各種學科,以數學題目為例,讓孩子們計算傳統飲食中所利用的芋頭數量,而不是讓他們想像遙遠的櫻桃或草莓。好茶部落的賓那流也舉例提問:「為什麼部落小孩要學孔夫子倫理,而不是魯凱部落蘊藏於生態智慧、文化儀節中的部落倫理?僅僅是一支羽毛的運用,就牽涉到魯凱族對於社會關係、獵人文化的種種知識和理解...」然而一般教學中,我們卻以僵硬的自然生物、道德與倫理來區分學習。

陳老師表示,教育是一個建構的過程,孩子們建構觀點、建構能力,在這樣的過程中,藝術、人文、音樂都非常重要。必須從部落的環境經驗出發,把原住民文化逐漸深化,藉由教育課程的發展,促進學習的系統化和嚴謹度。

部落參與是關鍵、校務運作需能對部落負責
大社部落的藝術家伊誕表示,八八經驗一年以來,公部門持續忽略部落聲音,如果這個態度不改善,教育系統能有多開放? 他保持存疑。的確,本計劃推動「山林小學」,目的之一就是要促進部落參與在部落教育發展。具體而言,目前已建議縣政府籌備百合國小過程必須確認部落代表參與會議討論,尤其針對未來的校長遴選,應確認部落代表參與遴選委員會。然而這些代議式的間接民主仍然不夠,教育規劃種種,必須有更多元的參與形式和活動設計,讓部落聲音更清楚有效地成為討論的核心。

有關這點,排灣族、於國小教導古謠的唐老師提出問題:「百合國小的校長以後會對誰負責?」他提醒,應有不同的機制能來確認校長帶領學校和部落的互動,是很重要的一環。基於本身對於原住民鄉小學校際之間的招生競爭,他認為這將是百合國小必須面對的議題。

好茶部落李金龍代表(亦為三個部落聯誼會的召集人)表示,好茶、瑪家、大社三個部落為了促進部落互動,以於日前成立三村聯誼會,希望能自主推動部落交流,培養部落共識家園的共同發展。他建議山林小學工作應積極辦理說明會議,透過類似三村聯誼會的共同平台,也要到各部落說明,讓大家了解計畫構想和推動,不要重複一年來災後重建過程中的疏失。

瑪家部落的徐慧娟代表則分享了「工作圈」機制,以她主要負責工作圈教育、文化領域的角色,建議在下一次的工作圈討論中提出山林小學計畫一議案。雖然該工作圈機制乃為公部門主導的溝通平台,原意在促進公、私部門不同單位間的橫向連結,還是一個場合來傳達訊息給三個部落及相關單位,不可忽略。透過徐代表的協助,本計劃將盡力把推動過程與階段性成果分享於工作圈,保持資訊傳遞的透明度和即時性。然後,訊息帶回自發性更高度的三村聯誼會,三個部落將藉由聯誼會相關討論來發展具體共同工作的可能性,連結本計劃工作推動。

原生文化復興及多元文化互動
有關特色文化在教育中的重視,每個人都很認同,然而這個議題涉及文化認同種不同、族群區分彼此的動態過程,概念的釐清或操作的手法相當複雜。大社部落的田牧師提醒,部落文化特色的凝聚浮現很重要,如何對應學校人事變動過程,確認換人不換教育理念,也是延續教學特色的重要關鍵。由此談到師資構成,大家都希望能開放師資錄用,引入更多元的部落人才,同時也希望能有機制確保教學品質,尤其在一般學科的教學上,不能因為重視特色而讓孩子失去適應一般教育體制的能力。對於國文、英文、數學等學科,不論以何種評估標準來監督品質,都希望能讓孩子享有最適切的教學資源。

有關師資的思考也牽涉到原住民教育人才培訓和教育系統長期發展。瑪家部落青年胡哲豪當天雖然不能到場,也透過網路表達,百合小學應提供原住民青年優秀師資回流的機會,透過優先聘用適任的原住民教師,建構完整原住民教育體系的儲備人才,而不是透過不當的獎勵,吸引無心於部落長期耕耘的老師擔任短期的工作。回應這個議題,未來推動工作有兩個課題:一是如何引入部落特色課程所需的師資,包括合格教師和部落各領域人才; 另一方面,如何保障原住民師資的永續發展和福利,則是制度上需要持續突破的題目。

以族語空間環境來引導學習
當天與會者都認為特色課程並不只是額外的才藝課程,而期待這所小學教育理念能連結部落文化與公民意識,以完整的族群文化、族語課程來讓孩子找回族群自信,有更適合文化背景的學習系統,但絕不排斥與其他文化體系連結、互動。如同陳美惠老師所強調:「教育不是把自己框起來,不是封閉的,我們要培育的是現代這個時代的原住民...我們把握自己的文化,也有對別人文化的欣賞,往往是在不同文化的互動、碰撞過程中,才會產生創意」。這個觀點非常重要。

大社部落的田師母提出很具體的教學設計建議:「也許我們可以設置族語教室,以每週五作為族語文化日,以空間環境來主導學習,讓孩子浸淫在環境訊息中,由團體氣氛和體驗引導學習,只要孩子們進入到魯凱語教室,就全方位的以魯凱語學習,也有排灣族語教室......」這個構想讓大家都很興奮,還談到孩子們可以自由選擇在不同的族語教室學習,包括老師們也要尊重這個族語環境。

逐步促進小學公辦民營、部落參與治校之實
幾個小時的討論越來越熱烈,席間甚至談出了,未來瑪家農場的部落共同居住價值,其實就是成就這所特色學校,就看部落教育能否順利實踐。短短一個下午當然不能讓所有藍圖都清晰,然而當天已談到了幾項具體的行動策略:包括部落要積極參與學校籌備,應協議「部落設校願景宣言」; 大家建議本專案策劃一系列的「部落教案編定工作坊」,由部落協力發展教案,促成公辦民營之實。即使短期內無法由地方自治辦法來確認公辦民營的體制,但透過由下而上的力量匯集,由教案籌備、教學活動規劃各方面來促進部落參與治校之實,也許未來能以具體的教學成果,作為未來學校體制續求突破的基礎。我們的專案團隊將持續邀請有志的朋友們加入小桌討論,偕同三個部落的既有共議機制,以及公部門主導的工作圈,努力促進部落參與學校教育的長路共行。

重要意見:
  • 未來由三村聯誼會促進實質討論,工作圈作為傳達平台(由專案團隊建議下一次工作圈會議的相關議程)
  • 推動「教案編定工作坊系列」,由三個部落協力發展教案是合作的開始,以促成部落自主公辦民營教育之實。
  • 推動協議「落設校願景宣言」,作為部落期望學校發展方向的具體表達。

IMG_487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