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5日 星期日

宜蘭慈心國小參訪(一): 挑戰教育想像的慈心國小

渾然有機的校園環境和人群,學習的空間沒有界線

我們一行人終於來到宜蘭冬山。抵達慈心國小的第一個印象就是一眼綠意盎然,浪漫又愉快的校園空間,繽紛的色塊讓校園建築立面顯得很活潑,長長的蔓藤攀附在窗簷和陽台,隨風飄動,讓校園環境顯得柔軟且充滿生機。教室大樓前的綠草如茵,有兩個小朋友和老師在一棵大樹下,不知道在討論什麼,但看起來非常的舒適愉快。

長廊上各個小角落有家長和老師們在工作或交談。教室中或教室外的孩子都很專注於手上的事務,或者精神奕奕的表達。


慈心國小主要校舍 攝影:李晏儒
善用閒置校舍的教室空間 攝影:李晏儒

學習就在大樹下 攝影:李晏儒

所有在慈心國小中我們可見的人們,包括學生、教師或家長,好像都很投入當下的某一件事,乍看很不同於刻板印象中的小學教育活動,然而每一小群落都構成了這個校園整體生機的一部分。空間和人的互動在這個校園環境中似乎完全沒有僵硬的界線。



學校我們來創造:學生充分參與校園營造
九年級的學生們正在彩繪,她們是西畫組的學生,正在為了接下來一整個學期要進行的壁畫課程打底,有位學生還非常開心地爲我們解釋選擇天藍色的原因。教室外有艘非常美麗的彩繪木船,原來也是八年級學生們的集體創作作品,已經拍賣出去,所得十萬元將作為慈心高中部工程的基金。學生們的學習和校園的成長擴充可以結合如此,如果我是其中一名學生,應該會為自己的貢獻感到驕傲。


彩繪中的孩子們 攝影:李晏儒
已經拍賣出去的木船 攝影:李晏儒
校園開放空間中散落有素樸又美麗的類風土建築,材料及形式不一,多半為自然的木、竹材料,散落在草木地景中,成為潛力無窮的半開放空間。問起這些空間營造過程,簡直讓人難以相信這些作品都是國小三年級的學生,透過一年的建築課程來完成。即使身為建築院校畢業生的我都必須承認這些作品的空間品質實在讓人太驚艷,完全不輸給大學生。試想像孩子們可以在自己所完成的空間中學習,遊戲於學長姊們留下的涼亭或樹屋中,感受校園環境共同營造的過程和成果,對於時間和空間最美妙的傳承和學習完全已經突破了文本教材和教室的框架限制。隨著時間季節變化,這些建築也有其使用年限將自然更替,造就有機演化的校園地景,時時反映了孩童的學習與參與中的時節變動。

孩子們完成的涼亭 攝影:李晏儒
孩子們完成的涼亭 攝影:李晏儒


「主要課程」靈活地整合學科學習
走進教室,我們掀開學生們的課桌,看見一張很特別的課表,每天早上都有名為「主要課程」的安排,作為其他課程的基礎,基本上以三週為實行週期。這「主要課程」並不是任何特別重要的學科,而是一個重要的基礎科學概念,例如圓錐曲線。我們幾乎不加思索地把其歸類為「數學課」,然而在慈心的課程設計中,學生們可以透過體育課程的身體經驗來感受曲線,也可以在手作藝術課程中捏塑這個概念,以親身參與來賦予這抽象概念一個具體的形體,透過五感來學習。如此有創意的安排充分挑戰了學科的制式分界,也需要教師群更積極地來設計跨領域的課程教材。然而我們不難想像慈心國小的孩子們能用身體和手動來感受自然科學,轉化抽象知識為生活中具體親切的經驗,這將是多麼珍貴難得的經驗。


討論主要課程的設計 攝影:李晏儒

在了解慈心國小的發展歷史前,這整個教育環境的存在已經挑戰了許多我們對於基礎教育的刻板印象和想像力,讓人更加想要了解慈心如何能在教育體制內拓展出這麼一片自主的空間。

2 則留言:

  1. 多麼讓人嚮往的學習過程啊!好棒喔!

    回覆刪除
  2. 在現場時真希望自己的童年重來一回
    但願這類型的學校越來越多 更多樣 :)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