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頭殼 newtalk 2010.10.25 蔣又寧/屏東報導 http://newtalk.tw/news_read.php?oid=9195
全台第一所真正以原住民教育為主體的屏東縣魯凱排灣實驗小學,11月動工,預計明年開放跨區招生,至於如何突破現行師資法令限制,納入耆老知識經驗傳承,成為最大挑戰。
莫拉克風災一年後,原本隸屬於三地國小大社分校,正好含蓋魯凱、排灣兩大族群,以及瑪家、大社、好茶三個部落等500戶人家。藉著這次災後重建機會,大社分校將遷移到瑪家農場,也將正式轉型為全台首座真正屬於原住民魯凱族、排灣族為主體的實驗學校。
校舍硬體建設由張榮發基金會贊助籌建,預計今年11月開始動工,明年秋天完工,可望在9月份正式對外招生。而首座的魯凱排灣實驗小學,將開放學籍,不限當地學童都可以報名入學,各年級預計只招收一班。
隨著硬體建設即將展開,如何落實真正以原住民文化為教育主體,由台大城鄉所主辦的「山林小學」系列座談昨天首度邀集教育界人士與地方耆老展開對話,而屏東縣教育處長顏慶祥也到場聆聽各界意見。屏東教育處長顏慶祥表示,由於這是全台首座以原住民為主體的實驗小學,初期可能以公辦公營「體制內改革」來推動,也不排除「公辦民營」的可能性,重點是要能找到「長期、穩定、專業」的團體經營。
與會者一致認為,「有部落才有學校。」如何將耆老的經驗智慧透過學校教育傳承給下一代,突破現行法令對師資資格認定限制,才是最大挑戰。此外,教學自主性和人事自主性都是必須考量的重點,制度的調整也需要努力來促進。
儘管現行教育體制也規劃了鄉土教學課程,但與會者指出,每周一小時的鄉土教學課程,仍是附屬於漢人教育架構之下,無法受到重視,原住民的孩童一旦進入一般小學,長輩對下一代經驗傳承就此切割,孩子在學校學到的知識,無法跟家人討論,孩子甚至忘了原住民語的地理名詞,卻能熟背中國大陸地名,隨著年齡增長,孩子長期在漢文化教育洗禮下,更加擴大原住民文化傳承鴻溝。也因此,即將於明年開始招生的首座魯凱排灣實驗小學意義非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