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6日 星期日

山林小學:地景環境中的教育文化實踐行動

一、「山林小學」是行動、是理念
不少人直接或間接地聽聞「山林小學」相關活動,關心者往往追問,「山林小學要開始蓋了嗎?」這個問題其實並不成立,因山林小學並不只是一間學校更非限於校舍建築。對於台大建築與城鄉基金會(以下稱基金會),以及許多關心原住民教育課題的專家、部落人士來說,部落教育是長遠議題,關鍵在於部落的文化體制是否能獲得自主發展恢復的空間,充分獲得國家教育體系的授權,更重要地,獲得部落家長的認可和信心?換句話說,小學教育作為國民教育的第一線,是否能由暨有框架中鬆綁,漸漸回到原住民部落文化的母土,更緊密地銜接部落生活、家庭教育和自然山林?在基金會舉辦的系列座談中,中研院民族所助理研究員馬要‧夫度*表示,其實,現在部落學童都在接受體制外教育,真正根植於部落的「體制內教育」其實還沒有發展。若以其看法來看待「山林小學」,正是要致力於推動原住民部落「體制內教育」的生根、萌芽。
因此,「山林小學」應是串聯部落、山林和教育的一連串行動,在部落自主教育這一條漫長的路上,「山林小學」這張網絡,需要許多節點的實踐才能延展開來,尤其部落為主的發起更為重要。帶著上述期待,我們展開了山林小學行動,期望能透過瑪家農場新設小學來實踐推動。



二、透過瑪家農場成立長榮百合小學推動「山林小學行動」

2009年八八風災後,災區教育重建涉及原住民文化社會續存,特別重要,然因安置及遷村工作艱辛複雜,教育在部落社群中所扮演的文化、社會甚至經濟角色,未受足夠關懷。「部落山林小學計畫」*,期待促進政府與民間認知相關議題,拉開原住民小學教育的實踐空間,一方面建立原住民自立教育體系,一方面透過教育活動來連結新家園和傳統部落文化實踐的連結。在我們和部落夥伴的共同願景中,這所小學的實驗性教育和學校治理,應緊密連結家園營造和部落永續發展,由部落生存智慧出發,整合自然與人文環境體驗學習。由學校作為文化社會重建的核心,拉緊部落、家和兒童學習的關係。
基於基金會過去專案經驗,並考量小學重建個案之複雜性差異,此計劃選擇了重建於瑪家農場的長榮百合國小(原三地門國小大社分校)作為實踐基地。風災後,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以下稱張榮發基金會)認養了此校硬體重建工作 
,預計在2011年度開始招生。好茶、大社、瑪家三個部落重建其家園於瑪家農場,這個新的小學將成為三個部落的小孩們最近便的教育資源,處理災後重建中最基本也最核心的教育責任。顯然,學校教育必須回應新的挑戰,包括如何透過基礎教育來延續重建中的部落文化生命? 魯凱、排灣跨族群與跨步落互動的複雜性如何協調共存? 這些挑戰是困難題目,亦是部落教育展開新頁的契機。有別於張榮發基金會主要處理硬體建設,基金會期待藉由「山林小學」行動,促進長榮百合小學的教育軟體有所突破,回應前述課題。
三、構想山林小學
  • 為什麼要構想一個從部落生存智慧出發的「山林小學」?
災後重建是漫長地、一條回「家」的路。「家」是一個含意深遠的概念,包括了興建中的新家園,也涵蓋了深藏山林自然中的部落歷史記憶和文化地景。當部落動遷,家庭和兒童教育也隨著拔地而起,遠離原本部落認同的家園和傳統領域。在此歷史時刻,為什麼需要發展不同的教學和治學方向?因為基金會相信唯有在教育體系中細心維護部落生存智慧和歷史記憶,才能讓部落孩子們以及家庭、部落都站穩腳跟,在新家園中勇敢經營出新的部落路徑和存續方向。
  • 「山林小學」是連結自然與文化地景的教育網絡和社會網絡
部落山林小學是張有生命、有記憶的網絡,由一所小學開始,我們期許這網絡將連結起基本教育工作及部落文化傳習的共同經營,聯結起災後重建家園和傳統領域。理想中,山林小學將成為一核心樞紐,可促進跨部落參與自主教育體系,串聯原部落文化空間(以長榮百合小學的學童來說,即包括舊好茶、達瓦蘭、瑪家舊社)為獨特的教育基地,以環境教育活動來持續守護山林和部落文化。我們更期待這張網絡促進各部落的協力經營,形成跨部落的社群力量。
  • 「山林小學」的教育理念
在這此網絡概念下,山林小學的教育理念有兩個重點:自然與人文並重、族群文化創意與自信的多元表達。
1. 部落經驗為本,整合自然環境科學和人文地景的教育學習
災區的孩子們經驗著獨特的童年,一般孩子不需經歷的搬遷和環境變化,卻是他們成長記憶的一部分。災難經驗的理解學習是個難題,也是契機,山林小學教育看重這段獨特的部落歷史經驗,建議以「文化回應教學」概念,把災難體驗轉化為整合自然環境科學和人文地景的學習課程,讓孩子們的環境知識學習紮根於山林地景的變化,培養他們對自然環境更敏銳的學習分析能力,透過科學知識和實際經驗的整合,來理解環境家園的變化。科學性的學習同時結合著重身心靈的人文體驗學習,結合部落歷史、地理的講述,讓孩子們了解「部落農耕狩獵的傳統」,理解「部落經營山林的生態智慧」以及「南島原住民部落遷移歷史」等等。人文和自然科學的整合性學習更能呼應部落遷移歷史和當下經驗,讓孩子們隨著智識學習的累積,更深刻地理解部落生命經驗的過去和未來。
2. 族群文化創意與自信的多元表達
山林小學教育強調「族群文化自信的多元表達」,重視讓個人與生俱來的本能充分發揮,理解世界而後表達思考和情感的能力。由於長期弱勢的政治經濟族群背景,原住民孩子要學習主流社會表達是相對困難的。如何讓原住民孩子充分發揮文化靈感和潛力,適切地表達,然後重建文化自信? 應是教育需面對的關鍵課題。「山林小學」注重多元世界觀的理解,重視多元語言(母語、中文、英文)使用、多元媒介表達(詩文、歌謠、繪畫、影像創作等等)的靈活使用,整合語言、歷史、藝術、科技的學習,讓孩子們具備更多元的表達能力,展現族群文化創意和信心。
  • 從「有家才有學校」的概念來看學校環境經營
學校的設置和聚落密不可分,有部落、有家庭聚集居住之處,才有設立學校的需求,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連結是不可割捨的。宜蘭慈心國小創校校長張純淑女士亦強調家庭和學校的關係:「好好來想想學校是如何由家庭教育開始的,把那個東西找回來......來處理個人、家庭乃至於部落之間的關連,因為『有家才會有學校』,如何在這個概念下來促進學校成為社區的公共場域。」因此,如何透過活潑的教育設計來連結每日家庭生活和學校,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從部落生命經驗開始,引入校園經營「社區公園化」的概念,由此出發,把社區活動,尤其是屬於原住民生活、節慶、信仰傳說等等結合到學校教學的設計,讓學校環境的經營更貼近部落生活律動。
於是,小學不只是一個小學,應該是個開放給不同年齡族群的「教育現場」,是瑪家農場中三個部落共同使用的社區公園。在開放的校園環境中隨時都有教育發生,不同年紀和文化社會背景的人們都可相互學習,開放給類似「部落有教室」的教育實踐來操作。「山林小學」認同撒古流・巴瓦瓦隆提出「部落有教室」*的文化扎根概念與運動,如撒古流解釋:「部落居民在自然環境中的活動區域,形成了族群的文化地景。傳統部落中人與土地的關係,是一種永續的生態經營觀念。這種人與自然的關係,蘊含著豐富的族群文化 智慧。所有自然界的地形、地物景觀與動植物相,都有傳統的文化儀式或自然的知識來相應,也衍生出符合生態原則的利用方式。無論現代生態教育觀點或傳統文化認知意涵,自然環境與文化地景絕對是部落無可替代的文化資源。」 

如果把「部落有教室」的概念帶到學校教育,應該思考透過小學課程設計和社會教育、部落經濟結合的考量,教育活動可結合部落青年、部落婦女的參與,讓部落優秀人才來教導、照顧孩子們,落實在校園環境和校園生活的共同經營。例如可結合部落農耕,運用在地農作食材,開辦社區廚房,一方面可提供學童午餐甚至部落老人用餐,一方面創造社區就業機會和農業自主發展,甚至成為部落傳統飲食文化的延續傳承。此外,部落中不乏各領域人才,透過學校人事自主的彈性,更多的優秀部落青年應該可以留在部落為下一代的教育盡一份心力,滿載傳統智慧的耆老也能參與學校教育和校園空間營造,讓新的校園和家園環境更貼近部落傳承的地景脈動。
.山林小學&長榮百合國小

「空間就是權力」,這句話在長榮百合國小規劃籌備初期即可清楚認知。瑪家農場上的有限土地如何利用?應該建設更多永久屋?還是該為三個部落設置一座小學?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是在土地有限、重建規劃時間壓縮的情況下,矛盾衝突難以釐清疏通。反對聲音認為,北葉國小和三地國小都不算遠,已可充分提供就學資源,不如把空間留下,容納更多房屋或其他公共建設。然而,就學校扮演社區中多重角色的觀點來看,瑪家農場上設有一所學校,確實有不少優點。尤其,當屏東縣政府在揭示欲發展長榮百合小學為「特色小學」,許多人都對這所小學充滿了期待,盼望這所新學校能展現嶄新的教育理念,回應部落需求,確實地在課程和師資進用上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作法。這也是一個機會,讓反對興建學校者認識到學校設立的價值。
然而,以漢民族思維為本的教育體制畢竟不是一日兩日能簡單異動,突破創新所需的理念認知革命更需要時間和空間才能到位。在2010年的耶誕節之前,遲遲未能搬入農場的三個部落仍為了搬遷所需要的種種協商而費神,三個部落雖努力透過「三村聯誼會」整合意見,促進部落之間的共識,然而,教育議題往往排在眾多議題之後,無法獲得足夠重視。
同時,長榮百合小學遭遇的結構性難題也正是「時間」,不到半年,屏東縣教育處就規劃完成籌備處主任(即未來校長)的遴選*,以便後續師資甄選和課程研發進行。相關的時程表十分緊湊,雖然各方人士都感覺需要更細緻周延的溝通才能促進部落對於學校軟硬體規劃的理解和參與,實際操作卻在時間壓力下刻不容緩的進行著

不可否認地,重建過程中所累積的誤解和矛盾讓長榮百合國小設置的正當性,始終不能獲得三個部落的一致認可。近期更具體地反映在部落對於小學校名的解讀。以校名爭議*來說,涉及不同的思考出發點和文化認識,與其讓爭議停留在「百合花究竟是魯凱還是排灣的象徵?」,或許更根本的問題在於,部落文化究竟是否能以單一象徵來表達?」許多部落之間的爭議,癥結或許也不在於校名,而是各部落搬遷進駐目前已經定名為「禮納里」的新家園,確實在生活、地方認同上都需要直接面對彼此的不同需求,努力協調出最好的作法。空間本非靜態的容器,而是充滿爭執、衝突的政治過程,過去各部落經歷的傳統領域演變、乃至於未來各部落共同居住於禮納里,都是難以避免更不需醜化的過程。有爭議才有溝通,更是一個健康的民主社會必須有的動態關係。
可惜這些對話往往為主流媒體簡化報導,不僅無助於部落互動,反而深化了矛盾。如果部落之間的互動還不能超越這些表面爭執,如何能期待有關教育的對話在時、空都限縮的狀況下,於三個部落之間良性開展呢?這是基金會在推動山林小學行動中深深體驗到的課題。然而,空間就是權力,空間關係難免是每日生活政治關係,這是不能迴避也不需要迴避的,何況是山林小學行動所著眼的,正是部落自主教育的困難起步,關係著跨部落決策、溝通,摸索部落文化體制再生的重要課題。
(後續系列主題:「有關部落小學教育創新的幾個迷思」、「山林小小學」、「校園空間營造&教育改造)

1 發言內容詳見座談「部落教育創生­-山、百合、琉璃珠的故鄉」(2010/10/24),http://forestschool-of-ours.blogspot.com/2010/12/blog-post_21.html
2 部落山林小學計畫由「李連杰壹教育基金」及「騰訊科技」贊助,由「台大城鄉基金會88風災重建計畫專案小組」執行。
3 2010年初起籌劃,由長榮基金會委託陳貞彥建築師事務所設計,設計定案於2011年春,預計於2011.2.25動土,2012年春完成啟用。
4 撒古流・巴瓦瓦隆,1998,《與部落結合排灣族達瓦蘭特展專輯/跨世紀文化扎根運動:部落有教室》。台北: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5 以該校校長遴選來說,十二月十三日公告,十二月二十九日即完成遴選。屏縣政府已於十二月三十日公布陳世聰校長獲選為長榮百合小學籌備處主任。
6 有關學校命名的爭議,可參考聯合報高屏地方版「百合在瑪家? 校名鬧彆扭」(2011/1/23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6/6112149.shtml。此外,地方人士亦擔心百合小學可能衝擊附近的北葉國小招生,如聯合報高屏地方版「 百合國小建校 「衝擊北葉招生」(2011/1/25)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6/6115790.s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