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文化的延續:不能讓下一代一直生活在矛盾!
文/柯亞璇 on 二月 27, 2011轉貼自莫拉克88news.org http://www.88news.org/?p=10217
本文摘要:台邦撒沙勒表示,「舊好茶部落可以做為學習上的教材,可以做為很多神話傳說故事的一個起源地,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去愛他們現在住的地方(禮納里部落)。」
( 圖/ 柯亞璇。台邦.撒沙勒表示,只要將土地與學校問題處理好,後續都是可以有更好的發展機會! )
風災後的「遷村」對原住民族群文化帶來的改變以及對於當代社會下所帶來的衝擊是否真的沒有可以轉圜的餘地?然而又應該建立在什麼樣的發展基礎下,文化的發展才有得以延續的空間?
八八風災過程因為重建條例對於災區的原住民遷村議題帶來不少的紛擾對抗與衝突,但是面對現實生活的當下生活還是要繼續前進。對於重回舊部落以及未來 的發展,同樣是歷經30多年前好茶村遷村的台邦.撒沙勒又是如何看待這些遷村過程必經發生的問題?以下是台邦.撒沙勒的相關報導整理。
舊好茶部落好茶國小最後一屆畢業生
台邦.撒沙勒目前任職於大仁科技大學,也一樣是就近待在自己相同族群-魯凱族所任職的區域為部落貢獻所學,也在八八風災的遷村過程中協助遷村的部落討論議相關的討論議題。
民國54年出生的台邦.撒沙勒是昔日舊好茶部落好茶國小最後一屆畢業生。他也表示,當時新好茶也是有分配到房子,但是因為當時母親表示兄弟姊妹都在平地讀書,因此當時分配到的房子就過給親戚住。
他說,我們是過著祖先大約100多年前都還過過的生活!回憶起當時在舊好茶部落的生活經驗。他說,「自己也曾經經歷過舊好茶沒水沒電的部落生活。當 時,全台灣大概就剩舊好茶部落沒有電。而霧台鄉當時其他的村都幾乎已經有電可以使用。那邊可以講說是半文明的生活,所有的生活都是在最原始的材料與條件之 下生活。」
當然,下山之後我們的家人也跟著遷村。所以我是舊好茶部落好茶國小最後一屆的畢業生。說起以前在舊好茶部落半文明的生活,台邦.撒沙勒說回憶起小時候在舊好茶部落不一樣的生活經驗。
他也表示,在平地生活後,也開始慢慢看到好茶村的一些變化。他說,「好茶最大的一些問題,就是從舊好茶遷到新好茶的時候,新聚落旁邊的土地有限,所以只有少數族人可以在附近有限的土地耕種農作物。」
土地與學校是延續文化生活的基礎
對於未來延續生活基礎「土地」與「學校」是很重要的兩個關鍵因素。台邦.撒沙勒說,「所以學校跟土地是兩個能不能保證遷村成功很重要的一個關鍵。住屋的型式無法改變,說要重蓋也不太可能。但是現在還有兩件事,一個是學校,一個是土地。這個是可以努力,只要政府支持都還有可以做改變,可以努力的。」
他也表示,雖然搬到新好茶村的族人有將近2/3的耕地在舊好茶部落,但是當時遷村的距離太遙遠,也無法開車到達,都必須要走路。以至於就放棄回舊部落耕種的生活方式。
但相對的下山之後因為也要適應現代的生活,付水電費、付開車的油錢等等,還有小孩的就學費用,所以重事傳統的農作生活,沒有辦法維持基本生活開銷。也因此村裡大部分的人就選擇到外地就業。
當時,從新好茶到屏東市區也要一個小時左右,所以很多人就在屏東甚至高雄租房子工作謀生。所以後來,新好茶部落的好茶國小,人數也慢慢越來越少到最後只好面臨停止運作的命運。
所以遷村也帶來好茶村魯凱族人遷徙很多的改變。為了償還當時下山蓋房子貸款的費用,很多的年輕人都到外地去工作,有林班的、加工區的。
而入住禮納里部落的瑪家、大社、好茶三個村,因為只有瑪家村離原部落耕種區域距離較近,還比較方便可以回去耕作。但對於好茶以及大社部落的族人,如果政府沒有去規劃更地的空間,部落族人未來的就業傾向就是到平地。
但是到平地就業,我們也看不出來會好到哪裡去!因為2、30年前,還有很多的底層工作機會可以做,但是現在引進大量的外勞後機會更少。
耕地沒有了,傳統耕作的機會也在消失中。以前在新好茶還有機會,以前在部落族人還可以靠傳統農作來維持生活。現在的新好茶連耕地都沒有!所以,你可以看到禮納里部落的永久屋外面都坐著老人家,不知道可以做什麼?這都是沒有地可以耕種所造成的情形。
以前勞動就是運動,現在部落老人家連勞動的機會都沒有,所以也相對的造成較容易生病的情況。因為沒有運動,對那裡有沒有什麼期待,所以耕地不足會導致這樣的問題。
而禮納里沒有耕地,到都市工作有沒有相對的競爭能力,兩邊落空的情況之下,只能看見沒有耕作用地的老人家坐在門口外。
沒有固定的教育空間,小孩子沒有辦法在那裡紮根,就沒有感情啊!
台邦.撒沙勒也表示部落教育空間對於原住民學童對部落認同的距離也有著很大的關係。他說,「部分原住民學生從小就在屏東市長大,國小、國中、高中都跟自己的部落沒有關係。」
沒有固定的教育空間,小孩子沒有辦法在那裡紮根,就沒有感情啊!他說,「像我們願意為我們落服務,那是因為我們的童年在那邊,我們對那裡有感情,我們會願意為那裡付出。」
這樣的情況要愛自己的部落,愛也愛不起來!星期一到周五都住在屏東。所以談到這邊很重要的就是,小學不只是一個現代教育的場所,那是一個很重要的文化認同跟土地認同很重要的根源。
如果學生每天從家裡到學校,然後有很多的活動要藉著學校的場地,所以他們會是有很多的童年記憶會是在那裡,也這樣他才會喜歡或是親近這個社區。
透過好的生活公約,可以改善居住品質。但是沒有學校沒有耕地,這不能靠任何生活公約就可以做有效的改變。一個是生活的管理,一個是空間基地的提供!
台邦.撒沙勒表示,沒有固定的教育空間,小孩子沒有辦法在那裡紮根,就沒有感情啊!他說,「像我們願意為我們落服務,那是因為我們的童年在那邊,我們對那裡有感情,我們會願意為那裡付出。」
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去愛他們現在住的地方。
在遷村過程遇到的種種問題,他也表示,「不能否認,在部落裡面有不一樣的想法是很正常的。只是說能夠撐多久,因為我們不能只看3年、5年或10年。我們要看一下還有多少人還對舊好茶還有感情?新好茶都很難有感情了,可是要跳過新好茶,去愛舊好茶其實很難。」
他也表示這群意見中也有另外的大多數,更要去協助他們在禮納里部落的認同。不管是好茶、大社、還是瑪家村的族人。
現在學校是解決了,那土地呢?這麼重要的文化發展動能,人跟土地的關係,如果一直想舊好茶的部落,或是從回大社部落,那這樣其實都無法真正去愛禮納 里這個部落。那這樣的情況之下,這些部落又要怎麼團結、努力?然後為那個地方共同奮鬥,發展。他也表示說,這是需要去努力營造的。
那個國小(長榮百合小學)可以去凝聚大家的關心,尤其禮納里部落,不同的部落在透過彼此的認識,營造那個和諧,從小在一起就比較有感情。
他也表示,「舊好茶部落可以做為學習上的教材,可以做為很多神話傳說故事的一個起源地,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去愛他們現在住的地方(禮納里部落)。」
現在禮納里部落有400多戶是開心幸福的住進來,所以要努力讓他們喜歡嘛!台邦.撒沙勒也表示要愛現在所生活的地方,才能有發展的空間。
對於舊部落的自然資源的保存與維護他也表示,「所以為什麼現在仍要繼續堅持「山林守護」這塊?因為那樣的生活環境是不能跟原住民切割開來的,而部落裡的山林知識才可以透過這一塊繼續完成下來。」
不能讓下一代一直生活在矛盾!
所以對於教育的建議他也表示,山林小學或是長榮百合小學,將來有一些課程是可以有計畫安排的。透過課程認識祖先居住的地方,那就還可以保有我是魯凱、或是排灣族的歸屬與認同。
他舉例說,「如果我知道我的父母親,我的祖先原來居住的地方,之所以今天願意去說母語,願意去成為一個原住民是因為,我不只是住在禮納里部落,禮納里不是一個有很多榮耀的故事可以讓我引以為榮,我的引以為榮是很多歷史上的舊故事是來自我的舊部落。」
我要把那邊祖先光榮的事蹟帶到禮納里發揚光大,而不是切割禮納里跟舊部落的關係。因為面對現實的挑戰,但是我們也沒有忘記我們的舊部落,那都是我們繼續努力向前的一個很重要的力量。
舊部落的發展仍要跟現實生活達成平衡,才有繼續發展的動力與空間。他也表示,不能讓下一代一直生活在矛盾!
如果一個原住民的小朋友從小就接觸電腦,朋友很多都是漢人,母語又不行。可是部落帶領的一些老一輩卻一直鼓勵年輕人要擁抱過去,而放棄當下生活的現在,其實是有點不切實際了。
部落的年輕人每天都在面對現實生活當中,所以應該要讓他們從現實出發,才能夠確保他們在那個地方,可以真的是比較有勇氣發展的可能性。
從一個民族發展的角度我們是擴散的
因為躲避災難而再度遷村的魯凱族與排灣族,在台邦.撒沙勒從過去歷史變的角度詮釋下,排灣與魯凱都各自拓展了一個新的領域。而面對未來山下文化的衝擊,也表示那是需要建立在現實基礎之上,理想才可以繼續前進發展的空間。
他也表示,應該要從正面的思考方向,去看待這次躲避災難而面臨遷村的情況,只要將土地與學校問題處理好,後續都是可以有更好的發展機會!
台邦.撒沙勒表示,應該要從正面的思考方向,去看待這次躲避災難而面臨遷村的情況,只要將土地與學校問題處理好,後續都是可以有更好的發展機會!
舊部落的發展仍要跟現實生活達成平衡,才有繼續發展的動力與空間。台邦.撒沙勒也表示,不能讓下一代一直生活在矛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