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0日 星期一
轉載/在田裡的一堂課:校園耕作,連線報導
「近年越來越多學校投入農事課程,或是選擇重闢某處荒廢已久的校園角落,或是在鄰近農村承租田地,無論何種形式,都讓這一代孩子,有了踩在濕泥地上的初體驗。又因國內食品安全屢亮紅燈,學校多採無農藥、不施肥的自然濃法,慢慢導正學生的飲食觀念。」
看看那些耕作的孩子們多麼歡欣-案例來自台北市陽明山的湖田國小、台南市的信義國小、大文國小、美濃的龍肚國小。
2011年9月20日 星期二
【原始農耕與大地】2011/08/23-24
這是在講述一對父母帶著強褓中的娃娃,拔山涉水到達一方土地開墾家園的故事。
以耆佬述說故事與指揮動作,年輕人角色扮演並操作,適時請老師分組帶領小朋友加入。請按此連結下載紀錄
2011年3月22日 星期二
剪報-善用社區資源 原鄉學校特色多
資料來源:http://blog.sina.com.tw/nugget1230/article.php?pbgid=78344&entryid=610748
2011/03/22
善用社區資源 原鄉學校特色多
【記者呂淑姮台北報導】由原民會、教育部主辦,在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舉行的「原住民族教育發展研討會」,17日邀請全國原住民籍校長到場,分享校務經營方法。會議中並請屏東武潭國小、宜蘭寒溪國小、台東電光國小、南投民和國中、花蓮萬榮國小校長專題報告學校經營理念。
研討會中報告的5所學校,同樣屬於學生人數在50到1百多人之間的小型學校,學生大多數為原住民籍,學校位置處於鄉間或山區。校長都提到,學校和社區、學生家長做資源緊密結合,才能讓學生獲得更好的學習。
屏東武潭國小校長潘明福說,在武潭國小發展運動、音樂、藝術,邀請柔道國手到校擔任教練,男、女學生練習柔道後,參與全國性比賽獲得優秀成績,讓學生提升信心。在音樂方面,因學生多為排灣族,邀請排灣族長輩教導孩子學族語、唱古調:「社區裡的老人聽了都掉眼淚。」
潘明福說,部落耆老們提過,這些古調是他們年輕時唱的歌,沒想到現在還有年輕人會,希望學校能夠繼續將排灣族音樂傳唱下去。他也提到,教育會改變偏鄉環境,但最難的是,如何找回老師犧牲奉獻的心。
宜蘭寒溪國小校長莊仁實說,希望泰雅族的孩子在寒溪,能夠擁有原住民族思考,而不是培育出漢人思考的原住民學生。寒溪國小除了在校園裡營造泰雅族部落氛圍,也定期邀請學生家長到學校參與課程,例如教導學生播種:「種植傳統作物是種快要失傳的經驗。」
莊仁實說,學生的家長或長輩們到學校,利用學校的空地種植,有時候會順便傳授老師們「現在這個季節不能種」或者土地的知識;也有人會提到關於莫拉克和災後重建的議題,莊仁實建議,政府應從原住民的土地智慧來看重建問題。
台東電光國小校長高進欽說,電光國小最著名的校園遊學團招待3千多人次,和許多來自都會區的學校合作,邀請都會區孩子體驗阿美族文化。電光旮亙樂團更是讓校外師生認識阿美族文化的好方式。
在電光國小的校園空間中,校方也邀請阿美部落族人進入種植蔬果,讓電光國小學生和外來的師生們都可以認識阿美族植物,部落族人也可到校採集。學生們認識完植物後,就可以由部落媽媽們下廚煮食,變成美味佳餚。
南投民和國中校長何光明說,布農族的孩子具備高度音樂天賦,八部合音世界知名,但要如何提升學生自信,則需老師們花心思設計課程。民和國中校園中的咖啡樹,被拿來設計成教案,學生學習照顧咖啡樹、採收咖啡豆、研磨與泡咖啡。讓許多學生畢業後,朝餐飲與觀光科系發展。
何光明也提到,民和有90%的老師住校,可以就近照顧與輔導學生,對於弱勢家庭以及中輟生,都能提供照護。學校曾邀請中輟生幫忙照顧校園裡的兔子,藉此拉回學生不再流浪,也讓師生之間更接近。
花蓮萬榮國小校長胡永寶在書面報告中提到,萬榮國小多年前就開始實施太魯閣族語教學。近年來看到族語教師進入校園,但族語教師非正式教師,定位不明,在教學現場較為弱勢。此外,胡永寶認為,現行原住民族教育總是被切割為民族教育與一般教育,欠缺原住民主體性,未來民族教育發展,應積極改正此一缺失。
來源:台灣立報
2011年3月2日 星期三
新聞轉載 / 族群文化的延續:不能讓下一代一直生活在矛盾!
族群文化的延續:不能讓下一代一直生活在矛盾!
文/柯亞璇 on 二月 27, 2011轉貼自莫拉克88news.org http://www.88news.org/?p=10217

本文摘要:台邦撒沙勒表示,「舊好茶部落可以做為學習上的教材,可以做為很多神話傳說故事的一個起源地,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去愛他們現在住的地方(禮納里部落)。」
( 圖/ 柯亞璇。台邦.撒沙勒表示,只要將土地與學校問題處理好,後續都是可以有更好的發展機會! )
風災後的「遷村」對原住民族群文化帶來的改變以及對於當代社會下所帶來的衝擊是否真的沒有可以轉圜的餘地?然而又應該建立在什麼樣的發展基礎下,文化的發展才有得以延續的空間?
八八風災過程因為重建條例對於災區的原住民遷村議題帶來不少的紛擾對抗與衝突,但是面對現實生活的當下生活還是要繼續前進。對於重回舊部落以及未來 的發展,同樣是歷經30多年前好茶村遷村的台邦.撒沙勒又是如何看待這些遷村過程必經發生的問題?以下是台邦.撒沙勒的相關報導整理。
2011年2月23日 星期三
長榮百合小學甄選師資結果相關報導
聯 絡 人:林淑真、彭瓊慧
2011年2月19日 星期六
山林小學:由「部落學歷」來思考當代學校教育的問題
由「部落學歷」切入,我們認為部落教育的核心概念之一,就是人的養成和部落社會發展的密切相繫。這個過程同時攸關個人和族群的認同感和自信心,相互牽繫。
2011年2月14日 星期一
山林小小學:生活、地景、空間實踐
![]() |
禮納里家屋一瞥 圖片來源:呂苡榕 |
2011年2月12日 星期六
2011山林小小學:部落教育是這樣從部落開始的...
2011年2月6日 星期日
山林小學:地景環境中的教育文化實踐行動
2011年1月25日 星期二
剪報/ 原視野:原住民族師資斷層問題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3879
■馬要‧夫度
在一個餐敘上認識一位原鄉的國小校長,私底下和他談了許多目前原住民族教育所面臨的問題。由於我們都曾在原鄉擔任過老師,他對原鄉教師的現況特別憂慮,尤其是原鄉學校中原住民籍教師的「斷層」問題。
這也是我一直很關心的議題,尤其自己也是師範體系出身,在美國修讀的博士學程也是「師資培育」,這幾年觀察國內的師資培育,不僅發現原住民族師資培育有問題,我國整體師資培育制度也面臨相當大的挑戰。
2011年1月13日 星期四
2011年的山林小學從「小小學」開始
- 期望促進部落關注教育議題,包括對小學的整體期待、
教師的教學資格和課程設計,未來透過會議、意見書等文件形式, 期望籌備處具體回應。 - 期望籌備處分享學校籌備的時間表(包括人事規劃、師資徵選、
課程綱要規劃、招生辦法等),在重要階段向部落說明、徵詢意見, 更期望部落的人能參與學包括未來教育推動的核心理念及具體策略。 校教育工作,包括課程教學,教學研發等, 以及學期制和評鑑方式都能貼近部落作息與部落的傳統認可方式。 - 期望能漸漸發展出一個長期關注校務運作的機制(
如部落教育委員會),作為部落參與學校教育推動的常態管道, 促進小學和部落教育基地、部落產業的連結合作。 - 研究轉化小學校內課發會、
民族資源教室為更積極的教學研發中心之可行性,以及短、 中程計畫。期望此中心可一方面支持教學研發的持續創新, 一方面啟動原住民部落知識網絡建構的基礎工作,由此, 連結學校教育推廣和部落傳承。 - 期待未來學校教育能支持學前托育、課後、家長(社會)教育,
承擔學校在部落中的社會功能。 - 期望學校開放空間營造能結合部落文化傳承和社區參與營造,
表現在遊戲空間、遊具設計等更富有創意的發展。
2011年1月2日 星期日
轉載屏東縣教育處991230公告「長榮百合國民小學籌備處主任遴選結果」
一、本縣長榮百合國民小學籌備處主任遴選作業業於本(99)年12月29日假屏東市仁愛國民小學辦理完竣,遴選結果由現任本縣昌隆國小校長陳世聰擔任該校籌備處主任。
二、經獲遴聘者,俟本縣長榮百合國民小學正式成立,即為該校首任校長。
二、經獲遴聘者,俟本縣長榮百合國民小學正式成立,即為該校首任校長。
●陳世聰校長辦學理念影片:http://vlog.xuite.net/play/eHNFTEpkLTI3ODQ2MzkuZmx2